收录期刊

    高级检索
    灵渠——旷世工程 匠心独运[J]. 中国防汛抗旱, 2021, 31(8).
    引用本文: 灵渠——旷世工程 匠心独运[J]. 中国防汛抗旱, 2021, 31(8).

    灵渠——旷世工程 匠心独运

    • 摘要: 灵渠位于广西兴安县,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有着“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与都江堰、郑国渠并称为“秦代三大水利工程”。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长江以北大部分地区后,发动了征服岭南的战争,在攻打广西时遇到了顽强抵抗。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南渡淮水,跨越长江,亲自到湖南督战,发现主要问题是军需品供应不及,于是命令监御史凿灵渠运载粮饷。灵渠建成后,秦军得到了源源不断的后勤和兵员补给,最终于公元前214年统一了岭南地区。灵渠的开凿,在成就秦帝国统一大业的同时,也大幅拓展了中国的陆海疆域,奠定了中国版图的基本格局。灵渠将湘江源头与漓江源头相连,沟通了长江、珠江水系,连通了整个中国的水运网,是连接中原和岭南的重要商贸通道,成为了南北往来的交通大动脉,亦即古代的“水上高速公路”。隋唐时期,随着大运河的开通,岭南地区的货船经漓江、灵渠、湘江、长江、大运河可直达长安城,促进了中原和岭南经济、文化的交流及民族融合。
      灵渠是历史悠久的灌溉工程。《后汉书·马援列传》记载,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征交趾时,曾“穿渠灌溉,以利其民”。据《广西通志》记载,唐初曾在灵渠南侧筑城设临源县,城址即在今兴安县城。因人口增多,县城周边的土地被大量开垦,灵渠的灌溉作用逐渐凸显。为此,灵渠上建有堰坝和涵洞,堰坝作用与陡门相似,用以抬高水位,便于水车取水灌田。至宋代“渠水绕迤兴安县,民田赖之”,清代“近渠之田,资灌溉者不下数百顷”。新中国成立后,灵渠的灌溉功能得到进一步开发,在系统修复历史工程基础上,新建、扩建一批灌溉供水工程,灌溉面积大大提高,由此,兴安县成为远近闻名的粮仓。目前灵渠总灌溉面积已达6.5万亩,受益人口5.9万人。
      灵渠的工程体系十分完备,规划更是巧夺天工。铧嘴和大天平、小天平构成渠首枢纽,三者组成人字形分水堤。铧嘴前端直指湘江上游,将水流一劈为二,三分南流,被小天平导入南渠;七分北流,被大天平导入北渠。南渠向西延伸汇入漓江,北渠向北延伸重回湘江。分水堤坝矮于两侧河岸,枯水期,湘江水被全部导入渠道;洪水期,江水可越过堤坝流入湘江故道,既可泄洪,又可避免灵渠被洪水毁坏。渠道上建有陡门,来节制水流、通航船只,最多时有36座,其原理类似于现在的船闸。因此,灵渠陡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水闸建筑。
      渠内航运千年通畅,渠外农田五谷飘香。灵渠改变了华夏文明和中国历史走向,完成了人类历史上大陆文明和海洋文明的融合,在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古老文明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时至今日,灵渠仍在灌溉、旅游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18年,灵渠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