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1世纪以来,由气候变化引起的灾害风险和发生频次不断增加,给人类生存带来极大挑战,洪涝灾害作为全球发生频率最高且造成人员损失和伤亡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巨大威胁。在应急管理部发布的2021年全国十大自然灾害中,台风与暴雨洪涝灾害占6项,但受灾人口、死亡失踪、紧急转移安置与直接经济损失占比分别高达97.8%、93.2%、96.3%和92.1%。2021年7月20日,郑州市发生特大暴雨灾害,最大降雨量552.5 mm,16~17时1 h降雨量201.9 mm,造成了十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目的是进一步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支撑引领作用,为此需完善水利防灾减灾体系,强化城市内部排水系统和蓄水能力建设,有效解决城市内涝问题,使水利等基础设施支撑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南方台风暴雨高发区,暴雨强度大、历时短,该地区地势低洼、河网交错密布,还建有众多的闸坝、泵站、涵洞等,大部分地区由于人工控制建筑物的操作运行,水流方向往复不定。同时,粤港澳大湾区也是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地区之一,城市化水平高,土地利用变化剧烈,再加上大部分河流受潮水顶托影响显著,形成径潮流交汇的滨海河网平原区,这与其他地区的特点显著不同,在我国具有非常好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由于剧烈变化环境的影响,城市暴雨洪涝发生频率、强度及其造成的损失日益加剧,严重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急需加强城市洪涝灾害风险评估与调控技术研究。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城市内涝治理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求要将城市作为有机生命体,根据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的要求,因地制宜、因城施策,提升城市防洪排涝能力,用统筹的方式、系统的方法解决城市内涝问题。
鉴于此,本专栏约请4位青年专业人员,选择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为典型研究区,着重围绕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广州洪涝安全评估、跨市河流防洪排涝格局、城市洪涝系统化治理策略等问题展开系统论述,相信这些研究成果会对广大读者产生良好的启示作用,尤其对全国其他城市的洪涝灾害防控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