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期刊

    高级检索
    特邀主编专栏·长江中下游河道崩岸机理与预警治理[J]. 中国防汛抗旱, 2022, 32(9).
    引用本文: 特邀主编专栏·长江中下游河道崩岸机理与预警治理[J]. 中国防汛抗旱, 2022, 32(9).

    特邀主编专栏·长江中下游河道崩岸机理与预警治理

    • 摘要: 长江中下游河段全长1 893 km,不仅是我国重要的冲积通航河段,也是重点防洪河段,其防洪安全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基础。但近年来三峡及其上游水库群蓄水拦沙运用,显著改变了进入长江中下游河道的水沙过程。这种新水沙条件导致中下游河道出现河床大幅下切、滩岸崩退概率加大等显著变化,并引起险工失守、航槽移位等不利状况,不仅威胁堤防安全,还增加了“黄金水道”的治理难度。
      三峡工程运用后,进入长江中下游河道的水量略有减少,宜昌站输沙量由建库前(1950 - 2002年)的4.92亿t/a减少到近期(2003 - 2020年)的0.35亿t/a。输沙量急剧减少使得中下游河道发生长距离、长时间的河床冲刷,2003 - 2020年已累计冲刷约49亿m3。在河床持续冲刷过程中,因岸坡变陡、主流顶冲或深泓贴岸导致局部河段崩岸现象频发,特别在中游的石首与七弓岭弯道段,以及下游九江与扬中河段等都出现了严重的崩岸险情。据统计,三峡工程运用后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共发生崩岸险情1 000多处,累计崩岸长度约730 km,影响河道防洪安全及河势稳定,威胁沿江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河道崩岸机理十分复杂,影响因素众多,属于河流动力学与土力学的交叉学科问题,因此崩岸研究及工程治理难度较大。目前对长江中下游河道崩岸机理的认识还不够深入,监测预警机制尚未建立,治理技术有待完善。在此背景下,本专栏约请的4位专家学者,基于多年研究与实践积累,对崩岸机理、数值模拟、预警及治理技术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研讨分析,这些研究成果能为长江中下游河道系统治理与防洪体系完善提供科技支撑。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