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郑国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跨流域引水的水利工程,修建于公元前246年,与都江堰、灵渠齐名,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
据《史记·河渠书》记载,战国时期,秦国国力日益强大,东向逐鹿中原。作为其近邻的韩国深恐自己首当其冲,为了求得生存,派出水利工程师郑国去秦国执行间谍任务,说服秦王凿渠引水,试图以此消耗秦国国力,拖垮秦国,阻止秦人东进的步伐。但郑国渠建成后,将关中平原变为粮产丰富的“天府之国”,秦国以此“卒并诸侯,一统天下”。因“疲秦之计”而开凿的“战渠”却成了强“秦国之策”的“灌渠”。
郑国渠全长125.55公里,利用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形特点和天然河道比降,开北方无坝引水之先河;巧妙连通泾河、洛水,取于水,用于地,又归之于水,途中与冶谷河、清水(清峪河)、浊水(浊峪河)、漆水、沮水等水相交,截水入渠,充沛了水源;创造性地“用注填閼之水,溉泽卤之地”,即采用引高含沙河水灌溉盐碱沼泽地的引洪淤灌方式,达到灌水、肥田、改良土壤一举三得。
后郑国渠由于河床下切,历代改造维修:汉修白渠,润泽两汉四百年;唐修郑白渠,引泾灌溉达到鼎盛;宋代破岩石修丰利渠、元代修王御史渠、明代修广惠渠、清代拒泾引泉为龙洞渠,延续“天府之国”传奇;民国水利大师李仪祉主持修建“关中八惠”之泾惠渠;新中国成立后,泾惠渠灌区经过改善扩建,挖潜配套,形成了蓄、引、提相结合的灌溉网络,实现了从自流引水到稳流调蓄的飞跃,惠及关中6个县(区),灌溉面积146.5万亩。在引泾灌溉22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从中央到地方、从总干渠到斗渠都有专门的机构或人员实施有效管理,形成了一套严密的管理组织体系,确保了引泾灌溉工程效益的充分发挥。郑国渠引泾灌溉工程的历史沿革,见证并演绎了时代的更替,承载着千百年来人们对生活富足、政治昌明的梦想,也积淀、传承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郑国渠因势利导无坝引水、横绝小河扩大水源、结合地势自流灌溉等巧夺天工的工程技术至今让人叹为观止;将黄河支流泾河高含量的泥沙变害为利,为多沙河流水资源利用树立了良好的范例;管理组织体系为历代水利工程提供了典范;灌溉效益的发挥,突出的历史、科技、文化价值的传承和发展,奠定、赓续了黄河文明的根基,见证了中国灌溉工程的制度优势和丰富的文化内涵。2016年,郑国渠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