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经过多年建设,长江流域防汛抗旱工程体系得到长足发展,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水利支撑。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影响的不断加剧、人类活动进程的不断加快,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极端天气和罕见水旱灾害都有可能发生。如何满足变化环境和新形势下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对流域水安全保障提出的更高要求,是包括水利在内的相关科技工作者和行业管理者需要着力思考的问题。
干旱事件具有孕发过程慢、影响范围大、持续时间长等特征,近些年极端干旱等“非常态”事件频繁发生,2021 年珠江三角洲部分地区遭遇 1961 年以来最严重干旱,2022 年欧洲经历了 500 年来最严重干旱。在长江流域,2022 年出现了洪旱交替、涝旱急转,一向水量丰沛的流域出现了罕见旱情,遭遇了 1961 年有完整记录以来最严重的气象水文干旱,洞庭湖、鄱阳湖提前 3 个月进入枯水期,其中鄱阳湖水位跌破历史最低纪录(星子站水位最低达 6.46 m);长江口出现历史罕见咸潮入侵,长江三角洲重点城市供水面临严重困难。通过水工程联合调度等抗旱措施,流域内农业灌溉、工业生产、城市用水等基本得到保障,实现了“大旱之年无大灾”。但应看到,面对特大干旱事件时,我们仍存在一些对干旱发生的机理认知不足、枯水补水河道演进精度不够、感潮河段盐度预测精度不高、对干旱影响了解不深入等短板问题或者不足,需要开展复盘分析,从提升流域抗旱减灾能力角度回答好干旱“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关键问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策划组织了本期“2022 年长江流域抗旱管理”专栏,希望借此机会,从“认识问题”“解决问题”“技术提炼”“能力提升”等方面,聚焦 2022 年长江干旱事件开展技术探讨和管理交流,为流域抗旱减灾治理提供借鉴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