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通济堰位于四川盆地中部,在成都平原与峨眉平原之间。通济堰在历史上曾称六水门、蒲江大堰、馨堰、远济堰、通济堰、桐梓堰、解放渠,1983 年恢复通济堰称谓。据史料记载,通济堰为西汉时期(公元前 141 年)蜀郡太守文翁主导修建,距今已有 2000 多年。它是岷江流域古代少有的有坝引水工程,其拦河坝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运用时间最长的活动坝。
通济堰与都江堰一样,体现了古人“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彰显了“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的治水智慧,利用岷江洪涝规律和成都平原悬江特点,借用弯道环流的特性,使其统一在灌溉工程体系中,消除水患,变害为利,同都江堰一道,造就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通济堰至今仍灌溉成都、眉山 52 万亩土地,惠及人口百余万人,是“天府粮仓”的重点区、粮食安全的“压舱石”。
在工程选址上,通济堰进水口选在新津岷江、西河、南河交汇处,充沛的水源满足了灌区农业用水的需要,右岸位于修觉山脚下,为坚硬红质砂岩,耐冲刷,有效解决了凸岸冲刷问题。在地形上,通济堰渠首拦河坝以下,左岸紧邻岷江,右邻长丘山脉,坝区地势西高东低,沿西侧的长丘山脉开渠,可满足坝区大部分农田自流灌溉要求,极大降低用水成本。
通济堰灌区排水系统布置科学,依势而建,采用分段排泄的原则,充分利用地势条件,以条石筑堤为湃,俗称湃缺,溢流面大都采用台阶式布置,以利于消能。灌溉时利用堤坝拦水引水,洪水期将多余来水通过湃缺下泄。排洪沟利用原有山溪河流排水,既保证了工程安全,又减少了工程建设难度,还便于工程管理。
在长期的治水实践中,通济堰总结出了“冬闭春开,平梁分水”的治水原则,积累了“岁修准则”“定点飞沙”等丰富的治水经验,创造出“砌石硬堰”“铁壁筒”等传统工程技术,设立堰工局,实行堰长制,采取轮灌制等,形成了具有通济堰特色的水利管理体制,在中国水利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两千年的历史沧桑,通济堰仍青春焕发,主要得益于历代治蜀者和灌区人民对通济堰的器重。新中国成立后,对通济堰工程的改建和扩建,实现了可持续发展。如今,通济堰已融入都江堰灌区一体化发展,古堰焕然一新、迎来新生。2022 年,通济堰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