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木兰陂水利灌溉工程位于福建省莆田市区西南5公里的木兰山下木兰溪与兴化湾海潮汇流处,距出海口26公里,全长219米,建成于公元1083年,是具代表性的拒咸蓄淡灌溉工程,也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灌溉工程之一。
木兰溪贯穿莆田全境,自西向东流入东海。木兰溪虽然以溪命名,但实际上却是一条桀骜不驯的河流,历史上水患严重,从唐朝开始,世世代代的莆田人都在为治水而付出不懈努力。据地方史志记载,北宋年间,长乐女子钱四娘散尽家财,围堰筑陂,希望通过截流的方式阻挡海水倒灌,但因陂址选择不当,刚筑成就被洪水冲垮,钱四娘悲愤投江。后继者再建再毁,直到宋熙宁六年(1075年),侯官人李宏应诏到莆田继续筑陂,在精通水利的高僧冯智日协助下,认真总结前两次筑陂失败教训,于元丰六年(1083年)筑成了技术复杂、样式新颖、工程浩大的木兰陂,为雨季奔腾汹涌的溪水扎上了“腰带”。
木兰陂渠首枢纽由28孔泄水闸、1孔冲砂闸、123.43米的重力坝、导流堤和两岸进水闸,以及防洪堤组成。拦河闸坝形成了引蓄相宜的渠首枢纽工程体系。木兰陂一面拒海水于陂下,一面使原先时常发生洪水的溪海分流,通过其渠系工程——九十九沟灌溉莆田兴化平原,由此,兴化平原由盐碱之地变成鱼米之乡,造就了莆田的农耕文明。
木兰陂的工程结构匠心独具。闸基和挡水坝采用本地花岗岩砌筑,最大坝高7.25米。这样重力型的水工建筑,能够抵挡极高流速带来的洪水冲击。采用“筏型基础”,加长的基础有效减少了单位面积上砌石闸墩的压力,每一闸墩下游一侧是长4.5米,断面0.6米×0.6米的石桩——“将军柱”,柱底插入基石上,并熔生铁使其与基础成为整体。闸坝基础采用木桩和抛石以保障大块砌石不发生过大沉陷。坝堤砌石之间用铁锭固结,这样的结构有效地维系了木兰陂近千年运行。
木兰陂衍生了丰厚的灌溉文化。木兰陂最初由民间自筹修建,建成后政府参与管理并负责工程建设与维修。宋代设有专官负责工程岁修经费、劳役筹措与施工监督等。明代,在经常发生用水纠纷的分水陡门设“水则关”,政府委派专人负责闸门启闭。木兰陂灌区的用水分配则由受益用水户自行组织管理。官方与民间管理的结合有效保障了灌溉用水秩序和调度。
“水利无遗,海波不兴,人受其益,将及千年。”历经后世修整,木兰陂至今仍发挥着“排、蓄、引、挡、灌”等综合水利功能,保护着木兰溪两岸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着灌区内几十万亩良田的灌溉以及工业用水、生活供水,同时,还兼有交通运输,水产养殖之利,具有较高的历史、科技、文化和景观价值。2014年,木兰陂水利灌溉工程被列入首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