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期刊

    高级检索
    长渠——百里古渠 千年水脉[J]. 中国防汛抗旱, 2022, 32(4).
    引用本文: 长渠——百里古渠 千年水脉[J]. 中国防汛抗旱, 2022, 32(4).
    the Changqu Canal—49.3 kilometers long ancient canal, benefitting local people for thousands years[J]. China Flood & Drought Management, 2022, 32(4).
    Citation: the Changqu Canal—49.3 kilometers long ancient canal, benefitting local people for thousands years[J]. China Flood & Drought Management, 2022, 32(4).

    长渠——百里古渠 千年水脉

    the Changqu Canal—49.3 kilometers long ancient canal, benefitting local people for thousands years

    • 摘要: 长渠位于湖北省西北部的襄宜平原,总长49.25公里,始建于公元前279年,比四川都江堰早23年,比关中地区的郑国渠早33年,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引水工程。长渠有“华夏第一渠”之称,有持续的利用价值、领先的科技价值、悠久的历史价值和丰富的文化价值。长渠历经秦、汉,至南北朝600多年的完善,在5世纪时已经成为具有引水、蓄水功能的区域灌溉工程,历经千年,滋润着荆楚沃野。
      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派遣大将白起进攻楚国,为攻下重兵把守的楚国故都鄢城,白起利用鄢城地理位置较低以及周围河渠密布的条件,在鄢城西边百里处蛮河垒石筑坝,开沟扩渠,以水代兵,引水攻下鄢城。战后,白起引水攻城的战渠被人们疏浚改造成灌溉渠,百姓从中获益,故将长渠称为“白起渠”。历史上,长渠多次因战争失修废弃。从唐朝始,直至清朝康熙年间,长渠经历了5次大修和7次局部修治。11世纪时,宜城县令孙永的重建是长渠最重要的恢复,他不仅重新修复了工程,还建立了长渠灌区民间自治、政府督导的管理制度。12世纪时,汉江中游襄阳一带成为南宋与蒙古对峙的要地,出于军事屯田的需要,南宋政府对灌溉工程的修治和管理极其重视,多次整修,灌区工程体系更加完善,渠道与陂塘相连,沟渠密布,襄宜平原成为“沃土如膏瘠土肥,百里岁岁无凶灾”的特殊经济区。
      长渠首创了“陂渠串联”的水利灌溉方式,将渠道与堰塘串联起来,堰塘平时蓄储水资源,农田需要灌溉之时将堰塘蓄集的水通过渠道引入农田,以丰补歉,合理调节水源的地区分布和时间分配,增加了水源的利用率。唐宋时期,长渠内设了4个大型节制闸,将灌溉区分为4段,关闭闸门即可抬高水位,自上而下分时轮灌。直到今天,长渠仍然采用古时“分时轮灌”技术。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长渠复修工作。1951年,湖北省将长渠修复工程列为全省重点工程,于1953年5月1日竣工通水,后经多次续建配套,现已发展成为以三道河大型水库为主水源,15座水库及2671口陂塘为补充水源,各级干支渠道为脉络的“大、中、小”相配套、“蓄、引、提”相结合、“长藤结瓜”式农业灌溉系统。工程拥有规模以上干渠1条、主要支渠38条、闸门499座、渡槽39座、涵洞518座、倒虹吸3座、滚水坝1座,灌溉着30.3万亩良田,为灌区粮食丰收做出了巨大贡献。2018年,长渠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

    返回文章
    返回